哪些因素会影响母乳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?
母乳成分会随哺乳阶段变化。初乳、过渡乳和成熟乳的营养及激素含量差异明显。若在乳汁成分不稳定时采集,如哺乳初期大量前奶混入样本,脂肪含量检测结果会偏低,影响整体准确性。建议在哺乳过程中乳汁流速稳定后采集,通常为喂奶开始后 3-5 分钟。
采集量
样本量过少,仪器检测时信号弱,易出现误差。一般母乳分析仪要求采集 5-10 毫升样本,以保证检测结果可靠。若样本量不足,可能导致某些成分检测不准确,比如蛋白质含量检测出现偏差。
样本污染
使用不干净的容器或采集过程中混入杂质,像灰尘、皮肤碎屑等,会干扰检测。例如,容器残留清洁剂,清洁剂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与母乳发生反应,改变检测结果,使脂肪、蛋白质等成分含量数据失真。
仪器状态方面
校准情况
长期未校准,仪器内部检测参数会漂移。如免疫分析法的仪器,校准不及时,抗体与激素结合反应的检测信号判断会不准确,导致催乳素、雌激素等激素水平检测结果偏差。按规定定期校准,一般每周至少一次,才能保证检测精度。
维护保养
仪器关键部件老化、损坏未及时更换,影响性能。比如样本检测池脏污、光路系统有杂质阻挡光线(若为光谱分析类仪器),会使脂肪、蛋白质等成分通过光谱分析的结果出错,因为杂质干扰了光信号的传输与检测。
操作流程因素
进样操作
进样时速度过快、过猛,易产生气泡。样本中有气泡,检测时会干扰信号,尤其对脂肪、蛋白质等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、化学分析等检测方法影响大,导致检测结果出现波动。应缓慢、平稳进样,若有气泡,需轻轻敲击检测池排出。
检测环境
环境温度、湿度异常,对仪器电子元件、化学反应过程产生影响。温度过高或过低,免疫分析法中抗体与激素结合反应速率改变,影响激素检测结果;湿度大可能使仪器内部电路受潮,造成检测数据不稳定。一般仪器适宜在温度 15-25℃、相对湿度 40%-60% 环境下工作。